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要踏准这十大拐点和起点继续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值此“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开启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篇章。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时代、认清新形势、踏准新拐点、完成新任务。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拐点:由继承、发展、完善的量变过程转变为进入一个新时代的伟大飞跃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邓小平首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从此,30年历届党的代表大会都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会议主题。
1987年10月25日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的题目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上做的政治报告的题目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2012年胡锦涛十八大报告: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另外,我们发现不同时期在用语表述上也有不同:80年代和90年代用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十一世纪以后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毛泽东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历了理论准备、正式创立、跨世纪推进、坚持和发展四个阶段,这是创建,继承、发展、完善的量变过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拐点:矛盾一方由“社会生产的整体落后”变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未来发展要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十八大重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和政府的工作要始终围绕解决好社会主要矛盾来展开。主要矛盾出现拐点,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工作重点也要随之转向解决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协调发展,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就是要根据主要矛盾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目标,要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重点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把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作为重点方向,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三、总体发展目标的拐点:在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提前实现“三步走”的原定目标后变为新时代的“两步走”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的中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总体战略部署: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十九大在提前实现“三步走”的总体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下一步“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四、党的指导理论的新起点: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一一贯通,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们党的指导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实施改革开放方针,全面建设小康,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胜利。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完善和创新了我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列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基本方略首次确立起点: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为中心前提下”,步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的新高度
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这是我们党第一次系统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概念。
自上世纪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提出以来,党中央逐步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入新世纪,世情、国情风云变幻,为实现社会文明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新起点、新阶段下,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扩展了总体布局的内涵,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将总体布局发展为“五位一体”。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不断丰富,体现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缺一不可。
“四个全面”从时间轴来看,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了全国上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面对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得以形成,但经济建设始终是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终目标,其核心还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发展离不开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所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是融会贯通的。
十九大将“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紧密结合,融会贯通,使二者在总体思路和战略安排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成为我们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路径和长远布局。
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起点: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十九大以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还不成熟,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我们对经济建设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基本是按农业、工业、信息、市场、城市建设等分项表述的,没有就经济建设模式提出一个明确、系统的概念。如十三大提出的目标是:我国的经济建设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十七大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十八大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而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明确目标和准确概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七、经济发展模式的拐点: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但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巨额的投资推动的,经济效益不高,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现在,这种模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从十八大开始,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效。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要全面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目标。
八、对外开放的拐点:由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到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总方针以来,我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实力,采取了逐步打开国门,一步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十八大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
十九大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在处于加快开放步伐,提高开放水平的阶段,而是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拐点。并作出具体部署,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九、宏观经济政策拐点:由需求侧管理为主转向供给侧管理为主
供给侧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经济政策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要依据宏观经济形势作出抉择。
过去较长时间,我国总体上是以需求侧管理为主,注重“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着力点是推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需求的转型升级,强调短期政策效应,对推动经济增长、熨平经济波动发挥过重大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和外部环境都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压力未得到根本缓解,还带来需求刺激政策边际效应下降、金融风险积聚等负面效应。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国民经济运行的供给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针对这种情况,用扩张总需求的办法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基于对经济发展新阶段趋势性特征的深刻认识,作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略,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把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目的就是要使国民经济的供给端更好地与需求端相匹配。
十九大报告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入未来五年决胜小康的重要措施,确定为我们党指导经济工作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明确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起点: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历届党代会都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写入大会报告中。
这次十九大从战略布局的高度,提出要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的新任务,把政治体制改革列入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