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苏州银行在无锡投放了一款“物联融”创新产品,并与10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签约授信,授信总额6650万元。这是金融界首个专款为物联网产业研发的新产品,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到当下的一个创新结果。
什么是物联网金融
物联网金融实质上就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下,物联网金融实质上是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各类数据,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连接,从信息对冲中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就银行而言,物联网金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金融,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
物联网金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物联网技术是服务实体经济的突破口,同时,金融业的物联网终端迅速增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迅速发展。
在去年10月举办的国际物联网高峰论坛上,平安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裁郭强说:“我们是这样解释物联网金融这个概念的,金融机构利用物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支付、资金融通、投资、资产管理和信息中介等服务的新型金融业态,改变的是商业模式,这是我们的观点。”
郭强指出,这种商业模式的改变,会提升客户的体验,降低运营成本,有效的控制风险。物联网在金融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比如融资、租赁、保险、投资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场景。比如在融资领域的动产融资和仓单融资,还有收益权的融资,在租赁行业方面可以降低设备的租赁成本和维护的成本。在投资这块,金融机构可以做一些资产证券化,也可以做一些财务的管理。特别是保险行业,有很成熟的应用,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的是远程的勘察,不用再到现场看了,这样就可以大幅提高赔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人为的道德风险。
物联网金融助力构建中国的信用体系
物联网等新技术机器及其应用,为金融资源进入实体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一方面改变了传统金融投放的思路;另一方面,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也更好解决了金融机构“脱实向虚”的问题,在促进企业以及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缓解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指出,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利用物联网、IT、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降低制造业的劳动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让更多的要素与实体经济接轨。
随着物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广泛运用,通过大力发展物联网金融将可大力拓展动产质押业务,撬动动产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从而降低抵押类信贷业务的比重,为中小微企业的无抵押贷款提供新的信贷“闸口”。
物联网和金融结合实现了实体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深度合一,使得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时的风险更加可控,推动金融脱虚向实。也就是说,物联网为金融提供了构建客观信用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抓手,这将为构建中国的金融信用体系奠定基础。
物联网金融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大家都知道,银行对不动产贷款特放心,对动产贷款特别的不放心,因为动产能够被搬走,看不住,物联网能够对动产全程无遗漏环节的感知,从而实现全程无遗漏环节的监管。对银行来说,就能把动产变成不动产;对商家来说,有了物联网技术,银行可以放心为企业提供贷款,动产的资金就盘活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体系如果能够把这个贷款流程进行修改,根本就不用管企业讲不讲信用,因为东西被银行看住了,不可能做重复质押,不可能空押,也不可能被抢走。
对于提高为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平安银行贸易金融事业部总裁郭强举了两个例子,他表示:“平安银行14年开始做汽车融资,汽车的活动范围较大,而且不易切割,我们给4S店融资的时候,会有两个人在4S店,24小时看着这个车,现在我们用物联网的技术看管车。把一个叫作车押卫士的物品放在挡风玻璃上,在一定范围内,这个车行走的时候,是不会报警的,一旦突破了这个圈,我们的客户经理就可以发现,这辆车已经离开了监管的视野,我们的人员就会赶到这个地方解决这个事情。再有就是物联网中的微传感器技术,这项技术可以监测农场日常运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土壤和农作物的环境、施肥水平,家畜健康甚至是卡车的情况。东北有一家科技企业利用这个技术在广西的南宁种葡萄,下面也是放的微传感器,上面是传感器、控制器、摄像头、卫星定位等技术,实时知道这个葡萄的生长情况,光度、湿度。他还有一个APP,在其他地方就可以控制南宁那边的情况。银行也是这样的,贷款以后,这个产品怎么样,我们可以实时地了解生产经营情况。这个技术在东北的农业也在用,这样可以知道来年收成怎么样,甚至可以提前在期货市场做一些卖出。”
由此可以看出,有了物联网技术,就能够通过物联网建立起客观信用体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的审查和随时监控企业运营状况,就可以实现无抵押放贷,就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
|